作者 | 曾有为
来源 | 品牌观察官(ID:pinpaigcguan)
引言:想不到,“穷鬼超市”的风也吹到了香港。
一直以来,香港的物价在大家的认知里,都是属于“高不可攀”那一档的。
不止旅客吐槽,甚至很多港漂或本地人,谈到香港惊人的物价都是眼前一黑又一黑的程度。
寸土寸金的地价和高昂的人工成本,让香港的物价一直居高不下。
2024年的“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”中,香港又是“众望所归”的第一名,新加坡位列第二,苏黎世第三。
而且,值得一提的是,这已经是香港连续3年蝉联榜首高位了。
港人那句“香港太贵,吃不起”就道出了香港物价高企的生存困境。
于是,精打细算的香港人开始“北上”,在临近的深圳开启了省钱的“爆买”之旅。
自恢复通关以来,港人就发现“内地的东西平靓正,而且服务员态度又好,美食也好吃”!
随着北上的港人口口相传、亲身体验,这股北上热潮就愈演愈烈。
虽然到处讲消费降级,但是作为以高端消费市场为主的香港,降级的体感更明显一些。
2月3日,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,2024年12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328亿港元,按年下跌9.7%,已连续下跌10个月。
其中,珠宝首饰、钟表及名贵礼物跌幅最大,达到13.8%。
除此之外,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4月份整体消费物价与一年前同月比较,上升2%,基本通胀率升至1.3%。
可以说,高企的物价下,倒逼港人的消费行为从“面子消费”转向“肚子消费”。
疫情期间,经济震荡之时“两餸饭”这一类平民美食就顺势崛起,而如今继“穷鬼套餐”两餸饭后,消费降级的香港人,又捧火了“穷鬼超市”。
在经济压力与理性消费的双重驱动下,港人悟了:与其在奢侈品店为logo买单,不如在廉价超市为刚需精打细算。
这些“穷鬼超市”正以“平靓正”的价格策略,重新定义着这座国际都市的消费逻辑。
前段时间,京东收购佳宝超市的事在香港引起了轰动,不止此,还开启了三天全场八折的活动,那几天,港人疯狂抢购搬空货架。
在优惠活动的最后一天,其中一间门市的货架及冻柜货品更是几乎被抢购一空,这架势被网民笑称如同“世界末日”。
可见,没有人能抵抗得了“便宜”,港人对价格的敏感度,远比想象的高。
但实际上,京东并非第一家入驻香港的内地零售巨头,这些年来,香港的廉价超市就像雨后春笋似的越开越多。
不少内地的零售企业瞄准了这个商机,也纷纷南下做平价零售生意。
好特卖早在去年9月就登陆了香港,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香港开出了15家分店。
这家同样是主打平价的超市,来到香港延续了其在内地的物价水平。
好特卖还经常举办促销活动和特价优惠,定价低廉,个位数价格标签贴满货架,一经开业就大受港人欢迎。
在今年的年初,来自珠海的“鲜一街食材超市”更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将香港这一处最顽固的“铺王坟场”改造成民生消费新地标。
这家主要售卖鲜肉、蔬菜及水果等食材的超市,因为主打低价甚至比街市还要便宜,一开业就颇受街坊的欢迎。
“10元任选2件”、“12元3条”.....任谁看了都走不动路。
街坊的捧场也带火了这家商铺的转角位。要知道,这一间超市所处的地带自2011年起就开始招租,却一直无人问津,空置了整整14年。
结果被这家“鲜一街食材超市”接手了之后,才重新焕活了人气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这间铺位上一任租客是一家连锁的卓悦化妆品店,也始终没能盘活起来人气。
可见,与化妆品这种非必需品相比,港人更青睐价格实惠的必需品。
从廉价超市内人头攒动的情况来看,这些扎根街巷的民生堡垒,正以最朴素的商业逻辑,重塑着这座国际都市的消费DNA。
香港的“穷鬼超市”到底有多火?
不仅港媒会挖掘和报道各类特价超市的最新消息,社交平台上更有“香港减价优惠情报组”、“超市优惠关注组”这些群组,每天更新多条优惠信息。
还有YouTube上“逛超市”的视频,博主们用“沉浸式扫货”的拍摄手法,将货架前的惊喜表情特写得淋漓尽致。
这种传播效应催生出独特的“种草经济”。
评论区挤满“求地址”“已收藏”的留言,毕竟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,谁能拒绝“花小钱办大事”的生存哲学。
再加上本身商品确实便宜,还是大家最关注的菜篮子等民生物资,平价超市自然就会受到追捧。
这些廉价超市能够在香港零售业低迷的情况下,逆势而上,极致的性价比就是它们劈开市场坚冰的手段。
在香港这个高楼林立的金融之都,廉价超市用10元钱能买两包蔬菜的标价牌,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丛林里撕开一道民生裂缝。
正是这个看似简陋的民生场景,藏着实体商业逆势突围的终极密码。
社交平台上,都是内地网友的震惊。
图源:网友评论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廉价超市的商品普遍丰富,不仅提供生鲜食品、日常用品等基本商品,还涵盖了零食、饮料、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。
消费者可以一站式购齐所需的商品,方便快捷还省事。
最后,就是品质和体验了。
对此,有港人表示,“内地都有自己个QC(品质检验),同埋如果有问题香港政府都会睇住”,不担心品质问题。
众所周知的道理,东西不好再便宜也没人要,京东这次入港就是发挥了其硬核的全渠道优势。
以供应链为核心,凭借全国农副产品直采基地、自营商品和自有品牌的开发优势,将优质的商品送达到香港。
甚至街坊们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,一键下单,享受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。
可以说,当经济危机把所有人都逼到墙角时,那些真正读懂市井智慧的企业,反而能从裂缝中劈出一条生路。
内地零售业的进攻,让香港本土的零售业压力山大,它们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。
商战中永远不会出错的,就是“价格战”。
所以,在群雄争夺下,很多本土的老牌超市都毫不犹豫地掀起了一场降价战。
比如一瓶700毫升的水,小店买一般售价5元,但是在价格战后,超市甚至减价到2.9元,不少商品在超市买甚至比小店买还便宜。
根据香港文匯报的报道,为了应战京东,很多超市推出了9.2折、88折活动,以吸引顾客。
还有超市高层直接与内地农场签订全年合约,确保蔬果质优价廉,结果每次都引得市民大排长龙,场面相当热闹。
在香港扎根了80年的惠康超市也积极行动,将一边拓展采购地区,引入更多平价新鲜蔬果;另一边与叮咚买菜合作推出低价蔬菜,同时加强网购配送服务,以此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。
而香港蔬菜价格的亲民化,本质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成果体现。
依托“供港蔬菜基地”政策框架,邻近省份建立起标准化种植基地,通过“直采直供”模式压缩物流半径,再配合全链条冷链物流体系,使运输损耗率降低,蔬果也就更加新鲜。
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,香港对农产品实施的零关税政策,更是进一步减轻了成本压力,而集中化的批发市场分销模式也有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。
超市越卷,消费者当然越开心。
从数据端看,尽管香港超市市场仅覆盖约750万人口,需求却始终旺盛扎实。
今年7月,本地超市货品销售额同比仍有0.2%的小幅增长,足见即便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,行业整体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。
这场看似围绕价格的超市较量,实则是香港零售业格局的深层重塑。
无论大型连锁依托供应链筑起的壁垒,还是社区小店靠人情味积累的口碑,说到底,能让顾客长久驻足的,终究绕不开“商品过硬、价格实在、服务暖心”这三个根本。
廉价超市的爆火,是港人用脚投票的选择。
但是,“平靓正”从不是简单的低价标签,而是港人将务实刻进基因的消费哲学,是把日子过出韧性、把生存熬成智慧的生活艺术。
它们像毛细血管般嵌入城市肌理,既托住了普通家庭的菜篮子,也让人看见了这座国际都市的温度,从来藏在最接地气的市井里。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,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,谢谢。
盈辉优配-盈辉优配官网-上海配资炒股-河南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